就在今年6月一场持续12天的战争硝烟未散,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突然向宿敌伊朗抛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“橄榄枝”。
他公开喊话,只要伊朗人换掉现在的政府,以色列就愿意伸手帮助解决水资源问题。
这番话无异于在德黑兰本就紧张的神经上又拨弄了一下。这显然不是一次单纯的人道主义姿态,而是一次精准的政治攻心。
它的前提条件——伊朗政权更迭,暴露了其真实意图,即利用伊朗国内的危机,向其现任政府施加压力。
这番话之所以分量十足,是因为它精准地戳在了伊朗最脆弱的痛点上:一场前所未有的水资源危机正席卷这个国家,尤其是首都德黑兰。
水龙头拧干后的绝望
德黑兰的情况已经坏到不能再坏。一名水务官员本周三透露的数据令人心惊,首都水库的蓄水量已经跌破20%的红线,仅剩下19%。
更糟糕的是,在这仅存的“生命之水”中,有一半因为水质问题,根本无法饮用。
全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。
伊朗水资源管理公司的数据显示,国家水库的总体蓄水量也只剩下设计容量的42%。
这意味着大半个国家的水缸都是半空的。德黑兰供水公司的负责人莫森·阿尔达卡尼更是发出了最后通牒,如果用水量不能削减至少两成,水库干涸只是时间问题。
这场危机并非突如其来,而是多重因素叠加下的必然结果。
最直接的原因是天公不作美,连续五年的干旱让这个本就干旱的地区雪上加霜。
官方媒体报道,本水年的降雨量相比去年同期暴跌了41%。
天灾还是“人祸”?
然而,许多伊朗民众并不认为这完全是老天的错。
在政府批评者口中,“水资源黑手党”一词广为流传。他们指控,本该用于水利设施维护和管理的资金,被挪用到了由政府亲信控制的各种大型项目中,导致水资源管理体系的崩坏。
亲政府的《德黑兰时报》则给出了另一套解释。它在今年7月的一篇报道中,将危机归咎于三个方面:地下水被毫无节制地过度开采、持续的人口增长以及降雨量的减少。这两种声音,恰恰反映了伊朗内部对这场危机根源的巨大分歧。
让问题更加复杂的是,一场大范围的停电正在加剧水危机。
尽管伊朗坐拥世界第二的天然气储备和第四的石油储备,但其电力供应却异常脆弱。燃料走私、政府管理不善,以及西方制裁导致能源领域投资停滞,共同造成了“富油国”缺电的窘境。电力不足,意味着水泵等关键的水利设施无法正常运转。
官方的“补救”与民众的“节约”
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,伊朗政府并非无动于衷。
新上任的总统马苏德·佩泽什基安日前向媒体坦承,德黑兰等地正面临“严重”的水问题。他表示,政府正在紧急实施一项计划,试图从北部的塔莱甘大坝向首都调水应急。
与此同时,政府也在呼吁民众节约用水。
德黑兰的居民确实已经响应号召,近期将用水量减少了13%。但这对于巨大的缺口而言,只是杯水车薪。官方估算,要想安全度过缺水的秋季,居民用水量至少需要再减少12%。
然而,呼吁节水的同时,极端高温天气却在不断“火上浇油”。上周,伊朗多个省份的公共机构因酷暑被迫关闭。
气象部门预测,未来一周气温可能飙升至43摄-氏度,这将进一步蒸发掉本就稀缺的水资源,也让民众对水的需求更加迫切。
结语
回过头来看以色列的“善意”喊话,其背后的算计不言而喻。
内塔尼亚胡的表态,与其说是提供援助,不如说是将伊朗政府架在火上烤。
他将伊朗人民的苦难与伊朗政府的存在直接挂钩,试图在伊朗民众心中埋下一根刺:你们的政府连水都给不了,而你们的敌人却“可以”。
这是一种杀伤力极强的攻心之术,它将一场关乎民生的环境危机,彻底变成了地缘政治博弈的筹码。
对于挣扎在干渴和高温中的普通伊朗人来说,他们不仅要面对水龙头里随时可能断流的现实,还要承受来自宿敌的、夹杂着同情与算计的复杂喊话。
他们的困境,不幸成为了大国角力场上的一个注脚。
股票配资学习,证券公司配资,点金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