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《还珠格格》里乾隆南巡那段,紫薇舍命救了皇上之后,乾隆对她的喜欢简直藏都藏不住——眼神里全是欣赏,话里话外都透着疼惜,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皇上这是铁了心要把紫薇纳进宫当妃子了。
可这儿就有个让人纳闷的事儿:乾隆想纳紫薇,按说要么先跟紫薇本人透个底,问问人家愿不愿意;要么跟皇后打声招呼,毕竟皇后是六宫之主,纳妃这么大的事,总得有个知情权吧?结果他倒好,第一个找的既不是紫薇也不是皇后,偏偏是令妃。这操作,到底是为啥?
其实细琢磨琢磨,乾隆这么做,还真不是没道理,甚至可以说,他找令妃才是“最优解”,只不过这背后的心思,藏着对令妃的“算计”,也藏着宫里的现实规矩。
展开剩余74%首先得说句实在的,那会儿的皇宫里,皇后虽然挂着“六宫之主”的名号,手里却没多少实权,真正管事儿的是令妃。宫里不管是妃嫔的份例、日常的琐事,还是像“纳新妃”这种需要走流程的事,都得经过令妃的手,最后由她出面下旨安排。乾隆心里门儿清:就算跟皇后说了,皇后也办不了实事,最后还得绕回令妃这儿;与其多费一道功夫,不如直接找能拍板办事的人,省得耽误时间。说白了,令妃在他眼里,先是“管事儿的人”,再是“宠爱的妃子”。
再者,乾隆对紫薇的心思其实没底。紫薇这姑娘看着温柔,骨子里却有主意,而且她一直跟尔康走得近,皇上也不确定她愿不愿意进宫当妃子。要是自己直接去说,万一紫薇当面拒绝,皇上的面子往哪儿搁?但令妃不一样啊,她跟漱芳斋的人关系好,平时就常跟紫薇、小燕子她们走动,说话也透着亲近。让令妃去传旨,既能探探紫薇的口风,就算紫薇有顾虑,令妃也能帮着劝劝,比皇上自己出面要稳妥得多。乾隆这是把“人情活儿”也交给令妃了,自己只等着看结果。
不过最扎心的,还是乾隆对令妃的态度——他从头到尾,就没考虑过令妃的感受。令妃跟了他这么多年,一路从低位份的妃子熬到掌事,皇上嘴上说着宠她,心里却把她当成了“办事的工具”。一句“我看上紫薇了,你去传个话”,轻描淡写得像让她递杯茶,完全没想想:令妃是他最宠的人,现在他要纳新妃子,令妃心里会不会难受?会不会吃醋?
有人说,乾隆把这事交给令妃,是信任她,觉得她识大体、不会闹脾气,能把事儿办妥当。可这种“信任”,根本不是爱啊——真正的在乎,是会顾及对方的情绪,是会怕对方难过;而乾隆的“信任”,不过是觉得令妃“懂事”,能包容他的所有决定,哪怕这决定会委屈到她自己。
令妃心里能不苦吗?自己喜欢了这么多年的男人,转头要娶别的女人,还让自己去帮着牵线搭桥,换成谁都得难受。可她是宫里的妃子,是掌事的人,只能把委屈咽进肚子里,笑着领旨,再笑着去跟紫薇说。她连吃醋的资格都没有,因为皇上从一开始,就没给过她“闹脾气”的权利。
所以乾隆先找令妃,表面上是“专人专事”,是信任她能办好;实际上,是把所有麻烦事都推给了令妃,自己落得清闲,还不用承担“让妃子委屈”的责任。这事儿说到底,乾隆对令妃只有“宠”,没有“爱”——宠是给她地位、给她权力,让她风光;可爱呢?是尊重,是在意,是舍不得让她受半分委屈。显然,这些令妃都没得到。
现在再看这段,真觉得令妃可怜:她替乾隆管好了六宫,替他照顾好了孩子,甚至替他去安抚新妃子,可最后,连他一句“我顾及你的感受”都没等到。乾隆的那句“找令妃去办”,看似平常,却把帝王的凉薄和令妃的委屈,全藏在里面了。
发布于:山西省股票配资学习,证券公司配资,点金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